《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曾對德善說: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希望我女兒也能體諒一下。”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 租父母小編分享
父母,沒有辦法成為天生的“完美父母”,哪怕看再多教育類型的書籍,有再多的知識儲備,也很難一次性教育好孩子。
而父母能做的,不過是和孩子一同成長,讓彼此成為更優秀的“父母”、“子女”。
那么,教育子女的路上,成功的訣竅到底是什么呢?
嚴格來說,其實只有六個字——“言傳”、“身教”、“境教”。
真正成功的父母,都掌握了這六個字,才逐漸成長為智慧型父母。
“言傳”
一位當舞蹈老師的朋友,講過一件事。
她們班上,有一個女孩跳舞跳得很好,經常被表揚,可意外的是,女生一周沒來上課后,跳舞水平直線下降。
其實嚴格來說,下降的不是舞蹈水平,而是她跳舞時的姿態。
以前那個格外自信,洋溢著活力的女生,從某一天開始,含胸駝背,臉上失去了笑臉,跳起舞來也束手束腳。
朋友和女生聊天時,問她怎么不敢跳了。
女生說:“我媽覺得我跳舞不好看,說我就算學了跳舞以后也沒什么用”,說完補充道:“老師,我不想學了。”
最可惜的是,女生說完這些話沒多久,父母就來辦理了退課手續,這個女生之后再也沒有來過。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不少發生。
很多父母仗著自己比孩子年紀大,資歷足,經常會以“高位者”的口氣教育孩子,不斷打擊孩子的自信。
殊不知,錯誤的“言傳”方式,說了不該說的內容等等,也許就是一些孩子無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換句話說,你對孩子說了什么,足以影響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身教”
比“言傳”更高一層的教育方式,是學會“身教”。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男人覺得家里太小,覺得母親在住不開,所以想送母親去養老院,熬著夜在電腦上選合適的養老院,這時兒子走過來對父親說:“爸爸,你在干什么?”
男人看了看兒子,隨口說道:“給你奶奶選個好的養老院,讓她去安心養老。”
說完后,兒子緊坐在他身邊,也盯著電腦看了起來,男人問兒子:“你在看什么?”。
兒子說:“我也給你看個養老院”。
兒子的一句話,點醒了男人。
男人總是教育兒子要懂得孝順父母,要尊重師長,可他忘記了,教育子女的方式除了要說,還要自己做到。
當自己無法做到,說的那些道理再有用,在子女心中也只是“空話”,唯有身教,才能發揮言傳的作用。
可以說,“言傳”和“身教”本就是互相關聯的。
沒有“言傳”只有“身教”時,道理太生硬,孩子難以消化;只有“身教”沒有“言傳”時,道理太空,不具有說服性。
“境教”
那么,做好“言傳”和“身教”就夠了嗎?
也許最重要的還有“境教”。
何謂“境教”?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說:“想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
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也曾說:“人創造環境,環境塑造人。”
孩子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最容易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便是“環境”的力量,因為環境總是在潛移默化人的思想。
古時的“孟母三遷”,便是在發揮“境教”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對“境教”有一種錯誤理解,總覺得“境教”只是要讓孩子住在學區房里,去最好的學校,和最上進的同學做朋友。
事實上,最關鍵的“境教”,是家庭的氛圍,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有學習的習慣等等,才是“境教”的關鍵。
當父母給孩子塑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教育子女才不是一件難事。
畢竟,生活在某種環境中的孩子,有些時候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單單是良好的習慣,就足夠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心理學家楊杰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母親向楊杰尋求幫助,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扭轉孩子不愛學習、愛打架、經常逃課的壞毛病。
在楊杰同這位母親聊天后告訴她:“你的孩子,我幫不了”。
原,這個孩子的毛病,全都源于自己的母親。
孩子不愛學習是真,可母親在家里每天都在看電視、刷視頻,根本沒有學習的意識,孩子自然覺得學習不重要。
加上母親遇到問題喜歡大吵大鬧,孩子也養成了類似的性格。
楊瀾曾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一定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讓自己更優秀一些,孩子才能更優秀一些。
租父母http://www.91z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