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團網ceo王啟亨表示:“聚齊網初期經營得不錯,隨著規模擴張,it系統升級慢,網站由技術驅動型變成勞動密集型,人力支持增多,加上資金鏈又出了問題,最終倒閉。”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倒逼網購行業凈化市場,促進其健康發展。趙占領建議,借鑒美國經驗,加快建立中國的公益訴訟制度,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同時建立便捷有效的小額爭端解決機制,加快解決消費者維權問題。
聚齊網陷“倒閉門”敲響警鐘
“團購上帝”為何變成“維權困難戶”?
不久前,一則聚齊網倒閉的消息在網上流傳。記者發現,曾居行業前十名的聚齊網主網站已無法登錄,眾多商家和消費者在網上開始“維權”。
如何走出團購維權的“尷尬門”?專家建議,可通過建立公益訴訟制度、提高網絡技術安全、構建誠信網絡環境等方式多管齊下,保障消費者權益。
記者日前嘗試登錄聚齊網網站(),網站顯示“糟糕!網頁無法顯示”。記者撥打聚齊網的客服電話,電話提示“您好,此號碼不允許呼叫”。9月上旬,記者走進聚齊網廣州站點所在地三新大廈,發現聚齊網廣州站點的辦公室已變成一家保險代理公司的辦公地點。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上半年廣東省各級消委會受理網購投訴2762宗,與2012年全年774件相比,同比增長72%,投訴量呈大幅度上升趨勢,團購的消費者當前面臨信息泄露等維權難題。
難題一,消費者頻遇“盜號門”,個人信息不“安全”。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網購消費者的個人重要信息資料,易被不良商家倒賣獲利,致使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埋下信息和資金安全隱患,如團購消費者的賬戶余額被盜,消費者維權困難。
北京、廣州等地的多位供貨商和消費者表示,8月初開始聽說聚齊網部分站點倒閉,而到了8月中旬,聚齊網倒閉的消息在網絡上越來越多,他們意識到事情不妙,開始組織“聯合維權”。截至9月15日,聚齊網的一個“和平維權群”(qq群號)中有供貨商和消費者100多位,涉及總金額約105萬元。
“野蠻生長”的團購行業,在快速發展之后開始遭遇殘酷的“倒閉門”。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2013上半年,團購市場(含團購平臺)成交規模238.98億元,同比增長63%。截至6月30日,全國團購網站累計共6218家,其中累計關閉4670家,“死亡率”約為75%。
新華網廣州10月1日電(記者楊召蒙、黃玫)互聯網上陌生人之間合作團購的商業模式悄然興起,上半年“團購經濟”的規模高速增長。然而,團購行業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消費投訴量激增,尤其是一些網站以倒閉方式來規避責任更是貽害深遠。
誠信是“互聯網經濟”的命脈。王啟亨認為,團購網站乃至電子商務風險頻出,將倒逼電子商務網站盡快建立“誠信生態圈”,以提高商家的服務質量,降低消費者投訴的頻率。
難題二,團購售假,舉證維權費時費力。業內人士稱,網購的商家很難從官方渠道拿到5折的貨源,所以真假混賣可能成為部分不良賣家的生存之道。消費者常常陷入“買假不識假,識假舉證維權難”的境地。
針對網絡技術安全問題,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安全副總裁江朝陽表示,對于團購網站的“盜號門”事件,電子商務網站應積累風險保護的經驗,形成成熟的賬戶安全保護機制,同時還要加大技術、人力資源的投入,減少消費者投訴。
難題五,跨區域維權難。趙占領認為,團購消費者面臨維權成本高、金額小、跨區域維權難等問題,多數消費者最后只能忍氣吞聲,團購消費維權處于尷尬境地。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團購業態成為實體商家進行線上線下推廣、提高銷售額的“神器”,也是眾多網購消費者經常使用的“省錢法寶”。值得關注的是,團購行業快速增長的同時風險逐步顯現,關于團購的投訴大幅增加。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小敏律師認為,對于一般的網購違約行為,消費者可以利用合同法等傳統法律法規進行維權,直接追究違約方或侵權方的法律責任。
難題四,團購退款成為“老大難”問題。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工商總局去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團購經營活動管理的意見》支持消費者退款,但操作中商家對退款有種種限制,如海外代購產品真偽難辨、質量難以保證,加上維權渠道不暢,消費者很難辦理退貨換貨。
建立“誠信生態圈”走出維權“尷尬門”
難題三,網購消費者維權陷入“踢皮球”式循環。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說,網購消費者維權常常遭遇“踢皮球”,入駐商家和團購網站互相推諉責任,消費者難以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