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去年下半年關注花瓣的微博比較多,那段時間是花瓣的微博推廣做的正猛的時候。前后跟花瓣的朋友也聊過幾次,討教了一些經驗。今天來簡單羅列一下自己觀察到的花瓣運營所做的工作。

新用戶引導問題
為了讓用戶注冊后進入社區有內容可看,不至于冷場,花瓣要求用戶在注冊流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分類,而在用戶選擇之后,默認幫用戶關注該領域相關的畫板。這其實是解決一個社區新用戶啟動問題的一個策略。個人猜測這些畫板是編輯事先篩選過,對應到具體分類下的。
這一步幾乎所有社區都有在做的,今天把它單獨拎出來提一下。每個社區的屬性不一樣,在這一步上做法也就不一樣。新浪微博在所有新用戶注冊是默認給關注20個左右的V認證用戶,這些用戶涵蓋公知、明星、地方政府公安帳號。知乎在新用戶注冊過程中要求用戶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關注在這些話題上有專長的名人用戶。無覓目前的做法是在用戶注冊過程中讓用戶挑選感興趣的網站、話題進行關注。
所有這些策略主要是為了讓新用戶進入網站后有內容可看,另一方面也表達了運營人員的引導傾向性。比如,官方可以在這個步驟中給一些合作的名人送一些粉絲;或者給一些合作的網站送一些訂閱者。最后,這一步的也在向用戶傳遞:看這么多名人都已經在用××網站了/看這里有這么多高質量的網站內容可以閱讀,你選擇對了!
花瓣官方賬戶
花瓣官方在網站中運營的官方賬戶也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花瓣的官方賬戶主要做了這幾件事:
1、發布花瓣周刊、花瓣訪談等活動,并且將每一期的內容整理到統一的畫板中。
2、根據熱點和節日整理和發布相應的畫板。比如“花瓣新年壁紙”。
3、其他一些高質量的畫板。
網站的官方賬戶基本起到的是示范作用,以及根據運營的需要發布和推廣主題活動。官方賬戶運營的比較好的比如啪啪,主要也是發布每天活動,并且定時發表一些高質量引導性的內容。
花瓣周刊
花瓣的周刊本身并沒有太多創意的地方,和一般網站的EDM喚醒郵件差不多。不過花瓣做的比較好的是建了一個專門的Web索引頁面,實際上Web上的瀏覽體驗更好。每期的話題挑選和組織的也不錯。
花瓣訪談
花瓣訪談的模式是將網站上一些資深的,有棱有角的典型用戶拎出來單獨訪談。個人猜測是以郵件提問采訪的形式,采訪完畢后編輯整理并在官方頁面上發布。這是個挺不錯的點子,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
價值:
給被采訪的用戶帶來極大榮譽感,可能讓這部分資深用戶更好的留存并活躍;
給其他用戶帶來了一定示范效果。
缺點:
如果采訪對象質量并不特別高,甚至沒有棱角,那么訪談放出的反應應該也很弱。這種訪談要做成功,做到有影響力就必須找到對社區用戶有影響力的用戶。至少是有一點高度,普通用戶跳一跳能夠到的那個高度。
因為目前采訪的用戶其實并不十分高質量,所以帶來的反響也很有限,對其他用戶起到的示范和影響力也就十分弱。
事后觀察看:隨機瀏覽了花瓣采訪過的十來位用戶,最近兩個月有采集/轉采過內容的只有1位,而且還是個站長。其他被采訪對象絕大部分在被采訪后的一段時間內就未曾分享過新的內容。
通過花瓣的訪談也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即便是讓這些高質量的典型用戶留下來,這種訪談的方式也很難起到作用。更不用說讓一些更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用戶了。名人是引爆一個社區的關鍵點,但是如何引入名人并讓他們留下來?除了當年新浪那種直接送iPhone、騰訊微博直接簽約的方式外,還有沒有更經濟的方式?這是我一直糾結的地方。
社會化營銷
花瓣去年下半年在社會化平臺上發力做了不少事情,效果頗豐。雖然沒有什么特別成功、有創意的,但是集中精力投入了不少。
微博上是從連續送4天白色iPhone開始的,用第三方平臺抽獎,好像是全部送出去了的。此后幾乎每周做一兩次有獎轉發活動,連續兩三個月。并且轉發活動還邀請了幾個大號轉發。似乎跟@我們愛講冷笑話 之間簽了長期合作,幫花瓣轉發活動微博,并且每天轉N條美圖內容的微博。那段時間@我們愛講冷笑話 這個微博轉發一條微博的報價就在900。花瓣那一陣在微博營銷上投入的資金應該不在小數目。粉絲增長也很明顯,從之前的二十多萬直接飆到五十多萬,平均每條微博轉發都在一百多。
微信上花瓣做的也比較早,在11月底微信“整風”之前花瓣微信和其他一些較大的號之間的相互推薦做的也正紅火。大概在11月底,因為蘑菇街等號轉發測試活動大面積污染朋友圈導致微信關閉公眾帳號內容的外鏈。此前大家都是讓用戶在收到信息后點擊自定義頁面的,所以可以采取各種策略營銷、互推。“整風”之后微信發送內容只能來自公眾平臺后臺編輯,只有底部的“閱讀原文”能夠給網站帶去可憐的價值,閱讀體驗也大打折扣。自那以后微信公眾帳號運營基本消停了。各大號基本在日常維護,未再投入資源創意和策劃活動。
總結:其實花瓣的運營整體做的并無特別的亮點,但是每一項都做的很精美。周刊、訪談做的很精美;微博、微信營銷持之以恒的投入。之前一直的觀點:運營很多時候在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