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一切運動持恒的保障。 表演的節奏是人物情感的節奏,也是觀眾情感的節奏。 表演需要節奏,欣賞也需要節奏。表演和欣賞是一個節奏。
如果一個演員在扮演人物時,對人物的速度與節奏把握有了偏差,那么全劇的基調就一定會受到影響。 鄭州找人扮演父母
在感覺到了人物總體速度與節奏之后,演員還應該去研究人物在每一個行動的過程中速度與節奏的發展和變化,并且還要從心里感覺到它。 租父母
人物的速度與節奏主要是體現在人物的行動之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動作;哪里有動作,哪里就有活動;哪里有活動,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節奏。”并且他還曾明確指出:“動作的速度節奏不但能直覺地、直接地暗示相應的情感和激起體驗,而且能幫助我們創造形象。”在這里,他不僅指出了行動與速度、節奏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還指出了行動的速度與節奏可以激起演員的情緒體驗,并創造出一定的情緒氛圍。
戲曲的音樂內心節奏感的訓練,對戲曲演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程。它既不同于合唱指揮對聲樂演員的訓練,也不同于普通學校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家,無不把音樂節奏的訓練放在第一位,將語言節奏、動作節奏作為訓練學生節奏感的重要方法,但這些方法對于戲曲演員還遠遠不夠。優秀的戲曲演員在表演時,其面部、神情、手勢、足態等任何形體動作都不允許把“節拍感”形之于外。一旦舞臺動作未控制不好和操縱其節拍分寸不當時,演員的表演藝術質量就會在觀眾心目中大打折扣,因為這種現象在戲曲審美過程中是要禁忌的。這就提醒演員在進行戲曲音樂訓練時,要特別重視內心節奏感的訓練。
從事戲曲音樂工作的人都知道,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旋律的脊梁,也是唱腔賴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所顯示出的諸多變化,如音的長短關系、強弱關系,都是依靠重音循環反復出現的節拍而組成的完整的音樂運動。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它在一定時間內的進行和展開,就是一種運動。因此,人們對音樂節奏的感知稱為“節奏感”。
這種規律的運動原本就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在生理方面,它表現為呼吸和以及跳動的節律,如走路、說話、哭泣等心理反映和運動的感覺,便是人類內心節奏所存在的基礎,必須有意識地去加以開掘,使之內外適應方能大見成效。
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觀察、思索,再觀察、再思索的過程。
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很多老、中、青演員,凡有建樹的演員,在演唱時,無論其精力如何專注于表演,但唱腔上卻不會出現“不穩定”的現象,并能以恰如其分的內心節奏,準確反映角色唱腔的抑揚頓挫。
但是有些青年演員,初學唱腔就未經“申黃申,申江申,一是申江”階段的訓練,而直接從“識譜”入手,結果有一些人在登上舞臺后,時不時(下意識地)出現點頭、點指、點腳擊板的毛病,這要怨我們在音樂訓練中不注意訓練方法,或者說還不太懂得戲曲音樂的訓練方法。
戲曲演員在節奏的訓練中應該結合吊嗓、拖腔、視唱、聽音和欣賞著名唱段等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訓練,才能使學生在不出聲,不見形地狀態下感應節奏。這也就是老藝術家們常說的“有心板”。
總之,在對演員內心節奏感的訓練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到音樂的長短、強弱、速度等純音響的運動形式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表情因素和情感的體驗。
在訓練演員音樂聽覺的同時,還要注意訓練他們對音樂的感覺能力和理解能力。
古人常說“樂為心聲”,其意正指音樂是善于表現人們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
情感的表達同音樂的運動密切相關,人們在熱烈、急切、興奮時,訴之于音樂的常是強烈的節奏和輕盈快速的節拍運動;而在安靜、沉思、悲苦之時,在音樂的節奏和節拍上,則常表現為舒緩、悠長的沉穩。這就是人們心理方面的諸因素在音樂的節奏、節拍上的反映。
如果演員能在學習演唱時,對音樂作出恰當的理解和較深刻的情感體驗,那么,他們在學唱的整個過程中,便不茍求或希望憑借外在動作的輔助,而主要依靠內心體驗而產生的律動,恰當地把握住唱腔的板眼(節拍)。
為此,對節奏感的訓練是戲曲演員的必修課程。